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添加时间:2008-04-09 浏览次数: 1906 部门和作者:
    2007年岁末,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如期进行。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全力打造的一个全民精神盛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年。过去的五年间,《感动中国》每年从社会各行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至今,《感动中国》共向全国观众推出了五十多位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在每一年的初春,乍暖还冷时,《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都会带给全国人民新年里的第一片温情和第一缕感动。
    他们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2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这个春天登上了舞台,再度唱响了“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获奖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闵恩泽,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谢延信,香港教育界传奇夫妇钟期荣、胡鸿烈,医生陈晓兰,矢志不渝唤醒沉睡爱人的罗映珍,身残志坚被誉为“湖南张海迪”的李丽,英雄试飞员李剑英,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孟祥斌,把忠诚献给最壮丽事业的方永刚和“嫦娥一号”研制开发团队,成为2007年度温暖与震撼的力量源泉。
    时代人物推动国力前进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
    2007年,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第六个年头,在当选的10位“感动”人物和一个“感动”团队中,推动中国国力前进的时代人物,成为“感动”的灵魂。“国家需求”4个字,如明灯照耀着闵恩泽院士的创新之路,他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嫦娥一号”研制开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用年轻激情和纵横才气,成就了千年的中国梦想。
    不仅如此,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还显示出鲜明的历史纵深感。“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留学美国的钱学森,抛下优裕条件,突破重重障碍,义无返顾回到祖国,开创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嫦娥一号”研制开发团队,一支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他们团结协作,让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成真。
    这些致力于国力强盛的人物,成为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节目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直指观众心灵,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热血与激情。
    高尚人物诠释生命价值增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建构和谐社会特有文化
    一位感动人物,就是一段历史的精彩浓缩,代表着一种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
    李剑英,这位有着22年飞行生涯的军人,命运只给他16秒的选择时间!作为一名军人,他的选择,是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孟祥斌用自己生命的辉煌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他的故事告诉观众,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来体现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在生命垂危时不忘使命,在信仰的战场上,他的生命保持在冲锋的状态。  
    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令人感动、为人景仰的高尚精神,建构着和谐社会及其所特有的和谐文化。这是2007年度《感动中国》所展现的价值取向,抓住了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表现出一个主流媒体的责任与眼光。
    寻常人物体现传统美德节目形式大胆创新准确把握收视需要
    在关注重大事件中的热点人物的同时,与往年相比,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眼界更加宽广。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与胡鸿烈,以他们强大的人格魅力震撼了观众。用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的好警嫂罗映珍,对生命高度负责的医生陈晓兰,张海迪式的好青年李丽,大爱无言、一诺千金的谢延信……他们让观众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寄托着普通百姓质朴、真挚、深沉、美好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诉求。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除了往年惯常的辉煌甬道,精练的颁奖词外,专门制作的音乐感染力强,别具一格。这些综合的视听艺术和表现手段,将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展现在璀璨的舞台之上。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007年度《感动中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观众收视需要的特点和变化,铸造引领主流价值观念的“亿万人民的精神品牌”,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上一篇: 从感动到学习                 下一篇: 谈视障学生的辅具使用
青岛市盲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鲁ICP备09079849号 备案号:37020020053656
地址:青岛市拥军路1107号   电话:0532-83835989   技术支持:青岛新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