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研修
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
添加时间:2008-01-15 浏览次数: 6641 部门和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卜约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子思、孟子之学,被后世称为“思孟学派”,视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轲以孔子的继承者自豪,对孔子推崇备至,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他被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孟子一生的出处进退与孔子十分相似:成年以后私人讲学;中年以后怀有政治抱负游历四方,但不见用;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学和著述。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仁”和“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又把它扩而充之,使之发展成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施政纲领。如“民贵君轻”的主张就是对孔子重民思想的发展,并更详细说明了孔子“庶、富、教”及“富而后教’’的思想。在教育对人性的培养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并未谈及人性有无善恶、教育对人性善恶起什么作用。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认为环境影响使人“善端”受到“陷溺”,人成为小人、恶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已失的“善端”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思想。孟子的教育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教育目的有一点不同于孔子,即他明确提出办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主体。就经书而言,孟子私学以《诗》、《书》、《礼》、《乐》及《春秋》为教材。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孔子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把孔子的格言、命题构成的内蕴丰富而形式粗略的体系加以补充和延伸,使其具有逻辑连贯一致的特征。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有以下几点:①尚志养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孔子谓之“杀身成仁”,孟子称之“舍身取义”,与孔子一样,要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认为普通人经过量的积累,可以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浩然之气”,这种看法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味道,但对养成道德上的气节操守,具有积极意义。②反求诸己。这是孟子对孔子内省方法的发展。认为人的祸福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要厚于责己,重视寡欲,减少物欲。③改过迁善。与孔子相同,认为人有过,改了就好,主张“闻过则喜”、“闻过则拜”。④意志锻炼。孟子不像孔子那样重视感情的陶冶,而是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希望以意
志来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认为艰苦和忧患有利于生存和成长。他提出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见解对后世有巨大的警策作用。
  (4)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①继承了孔子由博返约的思想,认为只有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自求自得,才能心有所得,运用自如。②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运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要求学生主动积极,有存疑精神。③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认为学习应不间断地努力,不能取巧,也不能拔苗助长,急躁冒进。④孟子主张学习应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讨论“注意”问题,如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以及注意力的分配等,反对一暴十寒。⑤因材施教。认为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屑于去教诲别人,也是一种激励愤发的教诲方式。 


青岛市盲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鲁ICP备09079849号 备案号:37020020053656
地址:青岛市拥军路1107号   电话:0532-83835989   技术支持:青岛新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