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研修
荀子“性恶论”对其教育作用观有什么影响?
添加时间:2008-01-15 浏览次数: 6874 部门和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号荀卿,战国末年赵国人。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者,批判各家又吸收各家,但其基本思想仍属于儒家。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强调“性相近”,并发展为“性善论”;荀子则强调“习相远”,而发展为“性恶论”。荀子认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的则是“伪”。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善良是后天习得的。“性伪之分”在理论思维上推进了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否认了唯心主义天赋道德观念的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荀子认为,人的恶性可以通过改造而“合于善”,“涂之人可以为禹”,凡人都可以“化性起伪”而成为君子,甚至成为像禹那样高尚的人物,这正是教育的作用。他说教育使人“博学,积善而化性”,赋予了教育目的性、主动性和社会性的意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反映了先秦教育思想家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水平。
  从人性的现实意义上讲,荀子认为性恶的程度对每个人是不等同的,据此可将社会成员分成三类,即圣人、中庸之人、元恶之人。“圣人”高于社会之上,担当教育的职责。但圣人也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这造成了理论上的矛盾。实际上他的圣人是指在位的统治者,主张君师合一、政教一致、礼法并施,这为封建
  国家教育理论准备了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先秦法家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的思想根源。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物主义的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生很多。因其学生韩非与李斯是法家,帮助秦统一天下,深为儒者所恶,所以,尽管荀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孟子的学说具有同等的“显学”地位,但终不被后世称誉。


青岛市盲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鲁ICP备09079849号 备案号:37020020053656
地址:青岛市拥军路1107号   电话:0532-83835989   技术支持:青岛新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