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动态
盲校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添加时间:2009-04-29 浏览次数: 15075 部门和作者:
    全国盲校、盲聋哑学校“理化学科”联合教研活动交流材料: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即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经验性事实,再通过归纳,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化学实验是人们探索化学规律和验证化学规律的手段,因而直观是化学的一大特点。盲校视障学生主要有两类——全盲和低视,与普通学生相比,视障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直观性,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微粒的结构缺乏直观的认识

由于视力的缺损,学生对于微粒结构的认识相当困难。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普通中学生,虽然目前的实验手段还不能直接观察到原子的结构,也没有分析推测原子结构的感性材料,但是教学中可以用恰当的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而对于视障学生而言,若将整个原子想象成上海的万人体育馆,则原子核就好比是万体馆中心的一颗樱桃,这样的比喻对于大多数视障学生其实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又例如,氨分子的三角锥形结构、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等是很难要求视障学生想象和推测的。

对微粒结构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对物质性质推测、理解上的困难。例如,经常会有学生对氨分子的极性和甲烷分子的非极性不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去记住它;再如,在回答硫酸铜溶液的组成时,经常有学生说该溶液的溶质是铜,溶剂是硫酸。

2、对物质的性质缺乏完整的认识

由于视力的缺损,学生对于物质的颜色、物质变化过程的各种现象很难获得准确的感知,因而,对于部分化学知识的建构往往缺乏一定的体验,是不完整的、一知半解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例如,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具有延展性,全盲学生是无法想象出“金属光泽”、“延性”、“展性”等的具体含义的;很多学生分不清氢气的可燃性和氧气的助燃性……这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和应用化学知识直接造成了影响。

3、对化学实验难以操作及体验

由于视力的缺损,全盲学生是不可能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即便是低视力学生,绝大多数化学实验也是很难独立完成的。例如,取用化学试剂对于普通学生是最简单的,但是对于视障学生就不那么简单了。如用镊子取一颗小小的锌粒,再把它放入口径不大的试管,很多低视学生会有相当大的困难,如果是取用液体试剂,难度就更大了。因而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缺乏了实验的体验过程,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受到了限制。

4、用点字表示某些化学符号盲生很难理解

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必备条件,它是化学科技的“世界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化学“文字”,是人类进行化学领域中思维的“载体”。大多数的化学符号都可以用盲文表示,如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但是像电子式、物质的电子形成过程等需要在元素符号周围用“点”或“叉”标上该元素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如下图),在点字中它需要几行,学生自己书写相当困难,而且也很难理解这些化学符号。

 

 

 

“残疾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特点。”这一崭新的残疾人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表明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由于身心残障而带来的不便将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克服,残障人士将拥有更大的可能性平等、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资源。化学教育担负着培养科学家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双重责任,盲校化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化学家,而是为了提高视障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毕业生中有很多将成为按摩推拿师,化学教育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多年的盲校化学教育实践证明,盲校化学教育是可行的,但是应该针对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与有效的补偿,采用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一:加强化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1、语言直观

对于抽象的概念、微观粒子的结构、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等,教师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形象的描述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述,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概念。例如,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分子的体积很小,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一个水分子放大一定倍数后有一个标准的乒乓球大小,那么,这个乒乓球放大相同倍数后就有地球那么大。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将一些过于宏观或微观的东西、学生不能进行的实验过程等告诉学生,不仅可以为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加工能力。

2、教具直观

化学教学的直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自制直观教具、学具,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使用实物、模型、自制凸形图等,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印象。比如,在学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上课时教师先在教室里滴上几滴香水,学生通过嗅觉闻到香味,认识“分子在不断运动”;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性质,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在一个烧杯中先放满鹅卵石,再将小烧杯中的沙子倒进去。采用这样的直观教学方法,视障学生闻得到,摸得着,再配以形象地描述、生动地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分子的概念,想象分子的运动的图像。

盲校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资源。例如,学习“水的电解反应”,通过一定的演示分析归纳,得出: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水分子还能再分,同时还可以推测,一定还有一类既能构成水分子的微粒,又能构成氢分子、氧分子的微粒——原子。接着,教师让三位学生一组模拟一个水分子的构成,二组(或者四组)学生演示变成2个(或者4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或者2个)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原子、分子及其组成产生更加清晰的表象,既加深了对水电解反应的理解,还可以总结出“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另外一些分子。”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帮助学生理解“乙烯的聚合反应”、“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同分异构体”的认识等。

3、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强直观

化学课堂教学的直观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实现。低视学生看不清楚的物体(如晶体颗粒)、实验现象(如锌粒和稀硫酸的反应)等可以通过投影仪的放大投放到学生显示器上;学生不能完成的一些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制成flash、录成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给予全盲学生以声音刺激,低视学生可以通过显示器观察各种现象,一遍不行,还可以replay,再将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告诉全盲学生。如“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学习,我们设计了“浓硫酸干燥氢气”、“浓硫酸使蔗糖碳化”两个实验的flash,既避免了学生使用浓硫酸的危险性,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浓硫酸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选择多种直观手段组合在一起,通过多种感官代偿,充分利用视障学生的触摸觉、嗅觉、听觉,加强知识的体验性,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二:贴近生活,尊重视障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巧设学习情景,从已知迁移到未知,变消极听课记笔记为主动积极参与。

传统的盲校课堂教学,一般要求教师只要讲解清晰,视障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及时做好课堂笔记就行了。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差,特别对于像化学这样的学科,视障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来困难很多、很大,而且高考也不考化学,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在盲校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寻找与新知识可以“固定”的旧知识,巧设学习情景,引导视障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去建构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为了落实“矿物燃料热值”的新知识点,使知识网络更加清晰,更加容易理解,教师把视障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燃料的“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上,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归纳,得出矿物燃料是一种混合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能简单的用“燃烧热”表示,引出“热值”的定义、单位,接着,通过计算一种天然气的热值掌握矿物燃料热值的估算方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将视障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使视障学生体味到探求知识的乐趣,也大大激发了视障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尊重视障学生生活经验,培养视障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育。盲校化学课堂教学应该调动视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化学,把化学问题与视障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化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化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热值”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自己家里使用的是城市管道煤气,老师妈妈家现在已经使用了天然气。每次老师到妈妈家里帮妈妈做菜老掌握不好火候,甚至连青菜都会一不小心炒焦了。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帮助老师找到问题的症结。”当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就去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掌握了不同燃料的热值的数据,便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同时把城市管道煤气和天然气的单价高低的原因等生活常识提炼为化学中不同燃料热值大小不同的知识。

3、尊重视障学生的需要,优化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对视障者的教育同样如此。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建构化学知识。这就要求盲校化学教师设法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使学生有一个开放自主的空间,让视障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学化学,而且学生应该成为主动探求化学知识的建构者。例如,在学生学习溶液浓度这一内容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请学生思考:家中煮了一锅排骨汤,如果太淡了你怎么办?如果太咸了你怎么办?然后分小组讨论溶液浓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得出溶液浓度大小的计算公式。接着,思考如何配制质量分数为2%的消毒用碘酒溶液100克?小组交流发言后,教师演示配制过程,学生再归纳出配制方法。最后,低视学生和全盲学生一起,写出配制体积分数为75%的消毒酒精的过程,并在课后尝试为卫生室老师配制消毒酒精。教学安排从常见的事实、已有的知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再通过师生动脑、动手配制1002%的碘酒溶液,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也为学生配制消毒酒精打下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视障学生不但能把化学知识学以致用,而且依靠知识,接触社会,自理能力也得到提高,无形中加强了视障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的兴趣,为视障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课堂教学将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了视障学生对生活感悟。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视障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不仅要关注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要更加关注他们可能的未来生活世界。

实践证明:盲校化学课堂教学采用以上二个教学策略,能大大激发视障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盲校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除了以上课堂教学策略外,我们还在尝试其它教学策略,以进一步改进盲校化学课堂教学。



上一篇: 盲校理化学科教学几点体会                 下一篇: 新课改背景下盲校理化教学方法浅谈
青岛市盲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鲁ICP备09079849号 备案号:37020020053656
地址:青岛市拥军路1107号   电话:0532-83835989   技术支持:青岛新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