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动态
新课改背景下盲校理化教学方法浅谈
添加时间:2009-04-29 浏览次数: 12085 部门和作者:
    全国盲校、盲聋哑学校“理化学科”联合教研活动交流材料:

这次新课改的关键,是将“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程理念,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课程理念,并努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义务教育理化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也提出:“以视力残疾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立足促进全面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改变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是这次改革的最重要的方面,作为盲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盲生实际和学校物质条件等,选择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用讲授、谈话等常用的方法外,在新课改背景下,结合盲校理化课实际,重点在以下教学方法上做了有效的尝试:

一、多重感官刺激法

多重感官刺激法:是指在教学中同时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即充分发挥各感官如:残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的能动作用,以使视力残疾孩子获得较完整的事物的概念。多重感官只有感受到外界刺激之后,才能将接收到的信息由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然后进一步作出反应。作为丧失或部分丧失获取外界信息主要器官的视残学生,调动其它正常的多重感官感知事物,是补偿视觉缺陷、开发潜能的先决条件。再加上交互式的操作方式,让盲生将亲身的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主动性增强,热情高涨。

例如在讲授化学课“分子”一节,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子的物理性质,我首先把准备好的一瓶香水在讲台上喷几下,一会儿教室里便清香扑鼻。又通过风吹沙子的体验鼓励盲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使盲生从“粒子”和“粒子运动”的角度得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结论。其次让低视生观察比较:“在盛有同样多凉、热水中,分别滴加一滴品红溶液后的扩散快慢情况”;随之让全盲生 “向盛同样多的凉、热水中,同时放入同样大的冰糖,不搅拌通过触知、品尝比较哪个先甜?”通过低、盲组各自回报实验现象,进而分析总结出:组成物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最后,一边让全盲生操作同体积的黄豆和小米进行混合,再装入容器比较;一边让低视生操作比较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的总体积变化,使学生们理解了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结论。

许多靠视觉观察现象的物理实验,需要我们自制或改成靠听觉、触觉等来观察的实验,更好的补偿视觉缺陷,获得基本技能。如用电路元件: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时,全盲生可用小音乐电铃代替小灯泡,依据小电铃的发声可以判断有电流通过;还有通过触知磁铁或自制电磁铁吸铁钉的数目,判断磁铁或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视残学生通过不同的观察途径得到了视觉观察同样的结论。当然,多感官刺激法虽能更大地发挥认知功能,但感官刺激过度了,学生的兴奋点不在课堂上,反而成了课堂的累赘。特别是对神经不太健全的视残学生更应慎重使用,以免出现“超载”现象,所以一堂课中需学生操作观察的实验以不超两种方式为宜。

二、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法:是运用已熟悉的的或用其它感觉能够感受的类似事物,进行比较推理,使他们认识事物的方法。视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经验,对物质和现象缺乏直观认识,从而对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的理解形成困难。理化教学中,若借助于类比方法,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就可以给这些陌生的抽象事物赋予间接的直观印象,从而启发学生思路,化难为易,使盲生顺利而全面的理解理化概念和规律。

如我们在学习物理课电流概念时,可以同盲生熟悉的水流”进行类比;学习化学上的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与物理上的速率概念进行类比。使学生由熟悉学科的概念过度到不熟悉的新概念上,由浅入深,容易接受。

还有在教学完硫酸、盐酸性质这一内容后,在学习酸的通性这节新课之前,我们首先复习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复习之后,盲生发现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极相似,那么所有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呢?通过类比,引出“酸的通性”这节新课。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的掌握便水到渠成,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得了新知识。

类比推理将陌生的理化现象与熟悉的相似的理化现象进行比较,揭示出理化现象的本质,从而调动盲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一节时,讲解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发射电磁波的过程时,将信鸽传递信件过程与电磁波传递信号过程进行类比总结,这样抽象的电磁波与熟悉有趣的信鸽类比,丰富了盲生想象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科学研究中,类比推理是提出假说的重要途径,往往可以导致新发现、新理论的产生。但是,类比推理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

为了切实使类比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类比推理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要恰当的选择类比对象,全面深入的分析两个类比对象的各种属性,力求充分掌握它们间的相似性。2、不仅要比较两个类比对象的相似性,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两个对象的差异性。3、将类比法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可以增加类比结论的可信度。

三、讲述和演示结合法

理化两门课虽研究物质现象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均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视力缺陷,盲生学习理化课的障碍在于感性经验缺乏,对理化自然现象缺乏直观认识。为使抽象的理化现象具体、形象化,盲校理化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借用直观教具和模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弥补视觉缺陷,更好的发展视残孩子的形象思维。但全盲,就是有点残余视力的孩子,对物体都会很难形成完整印象,特别是结构比较复杂的模型、教具。因此,在理化教学中让视残学生感知某一物体时,教师需要给以有条理、简练的讲述,使其所获得的零散的经验组合成完整的经验。如讲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一节时,先给每个盲生发了汽油机剖面模型,逐个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和从前到后的顺序触摸模型,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我再从剖面图的主要组成部件——汽缸、活塞、曲轴、火花塞等的作用讲起,操作飞轮,让盲生触知活塞的变化并让低视生观察小灯泡的闪亮,间接告知给全盲生进气、点火、排气的动作。这样通过教师简单直观的逐步描述与学生操作感知相配合,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判断中理解了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讲解结束,视残生便能一边操作模型一边流利地复述出四冲程单缸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还有,学生对于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观现象,理解起来比明眼学生更困难、更抽象,那么用分子、原子知识去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困难更是可想而知。这时若用直观教具进行模拟式演示和讲述,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化学课“水的组成”一节,通过水电解实验现象,得出水的组成。当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水的分解过程时,我边让全盲生触知代表水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同时让低视生观察、操作温州教育学院研制的直观挂图,并分别指导他们操作,使学生初步形成:“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认识;再用具有音响、视觉效果的多媒体课件,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和反应后分阶段演示,并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启发学生跟着操作逐步观察,随时提问低视生把看到的现象描述给全盲学生。这样一方面训练了低视生的观察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同时调动了全盲生的触觉、听觉感受实验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对水电解反应的理解。

可见,盲校理化教学,教具模型的直观演示,再有老师准确、形象的描述讲解,不失为最有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讲述和演示配合使用时,可先演示,使盲生获得一定的直接知识,然后讲述得出结论;也可以先讲述,然后通过演示来验证教授的结论;还可以边演示边用恰当的语言说明,指导盲生感知事物的形象,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和思考,最后引导得出结论。

使用讲述和演示法应注意:1、一般选用实验效果比较直观、鲜明的演示实验。2、教具、模型等要力求简单、直观,并易于盲生触知。3、教师的语言讲述要密切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重点突出,语言简练、条理、通俗易懂并富有启发性。

四、实验探究法

美国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而义务教育理化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也要求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也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各种潜能。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必要也是可行的。什么是实验探究法呢?所谓的实验探究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来探究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交流、评估→分析、结论。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验,自主探究,既可以增强实验的观赏性、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课“研究电磁铁”一节时,在演示通电螺线管产生磁场的基础上(放入的磁针发生偏转),插入铁芯磁力增强(磁针偏转角度增大),启发学生得出电磁铁的含义。1、启迪学生:要制作电磁铁需要哪些器材?然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每二至三名学生分成一组,且必有一名低视生。指导他们把导线按一定方向紧密缠绕在铁棒上,并记下自己所缠的匝数,且导线有剩余。再发给他们所需的两节一号电池和一堆大头针,制成电磁铁。2、启发猜想:根据制作的电磁铁,猜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可逐步引导:利用什么现象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启发学生分组从电磁铁的构成部件中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测和依据。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提出了如:电流大小,线圈形状、缠绕的圈数,铁芯的粗细、长短、材料……教师巡回指导,启发他们说出猜测的依据,并把猜测的影响因素分别板书在黑板上。3、启发学生分组分项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前,教师可提出如:通过改变什么来改变电流的大小?(电池的节数),你改变电磁铁线圈匝数的办法是什么?帮助盲生理清探究的整体思路,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制订计划。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对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可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查出大头针的数目,一一记录。5、交流与评估。提问交流:得出的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设计的方案有什么优缺点?那些因素还没有考虑到?6、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分别板书在黑板上。整个探究过程,有条不紊,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分析问题思路开阔,综合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许多实验盲生独立操作比较困难,由于视力缺陷,有些实验,即便是低视力学生,也很难独立完成。因此教师指导盲生进行实验时,要制定实验计划,做好实验准备,要向盲生说明实验课题、实验目的、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具体指导和个别帮助,保证每个盲生都有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

总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适合视力残疾学生的理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包括盲生在内的全民整体的科学素养,要靠我们广大同仁不懈努力!



上一篇: 盲校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下一篇: 动手 合作 探究 感悟
青岛市盲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鲁ICP备09079849号 备案号:37020020053656
地址:青岛市拥军路1107号   电话:0532-83835989   技术支持:青岛新蓝网络